雷军代表: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夏林茂代表:向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要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第一个向夏林茂代表提问。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在减量背景下,北京将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夏林茂说,我们用减量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从2018年起,北京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GDP能耗水耗等多项指标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走出一条减量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夏林茂表示,北京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是向科技创新要高质量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推动“三城一区”主平台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引进培养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卓越青年科学家和杰出青年人才。
二是向新质生产力要高质量发展。做强数字经济,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数字新产业;壮大高精尖产业,推动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产业项目尽早稳产达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今后,计划每年拿出100亿元财政资金注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北京率先形成了服务业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80%以上的格局,其中金融是第一大支柱产业,将推进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深化改革。
三是向改革开放要高质量发展。发挥“两区”建设政策叠加优势,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数据交易等方面开展更大力度先行先试,推动放宽金融、电信、数字市场等准入,再落地一批重大标志性外资项目。打造营商环境“北京服务”品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北京将如何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回答这一问题时,夏林茂表示,我们将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进“新两翼”建设,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发展和建设,深化“三校一院”办学办医合作。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步伐,继续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实施轨道交通101线、22号线等重大项目。深化三地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加快“六链五群”产业布局,共同绘制氢能、机器人等6条产业链,打造生物医药、电力装备等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唱好京津“双城记”。加快公共服务共享,在就业、社保、税务等领域推出更多“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
马一德代表:北京知识产权综合实力领跑全国
新华社记者就知识产权法治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作用提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兼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一德代表认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助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马一德说,北京是科创资源集聚地,也是创新产业策源地,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和进展,打造了营商环境首善标准、“北京服务”品牌。
他介绍,在法治营商环境构建中,北京市去年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社会信用、涉外法治等重点领域立法,更好发挥立法对营商环境的引领规范作用;在执法方面,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出“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模式,构建6大支撑制度,推行“一册”“一单”“一查”“一评”4项基本场景化措施,在为经营主体减负的同时全面提升了执法效果。
北京市知识产权综合实力一直领跑全国,有多项“全国第一”。马一德介绍,截至2023年12月底,北京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国首位;连续多次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获评“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也位于北京,一系列改革成果都为兄弟省市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北京经验。
文献代表:开放的、国际化的朝阳欢迎大家多来走走看看
俄罗斯塔斯社记者就朝阳区如何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如何打造消费新风尚向朝阳区委书记文献代表提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第一使馆区和首都国际机场落成,奠定了朝阳区国际化的基础。”文献说,为了更好地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朝阳区委托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就生活在朝阳的外籍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展开调研,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服务。此外,已制定完善18条措施,既解决短期来京的外籍人员外卡外币支付难和语言环境障碍等问题,又系统解决长期在京外籍人员子女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及时打通外籍人员来华旅游、经商、学习和生活的堵点,全面提升外籍人员在京生活的便利度、舒适度。
“开放的、国际化的朝阳很有魅力,欢迎大家多来走走看看。”文献说,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朝阳区正加快建设美食之城、茶香之城、咖啡之城、时尚之城,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覆盖全域。“朝阳将开通区内第一条旅游巴士,将亮马河、朝阳公园、温榆河公园、奥森公园,以及蓝色港湾商圈、亚奥商圈、北苑商圈串联起来。”文献表示,此外,朝阳区还将把新能源汽车培育成消费领域新的增长点,继续吸引新能源汽车的区域总部、结算中心、研发中心、体验中心落户朝阳,提振大宗消费。
王春法代表:到博物馆参观成了新时尚
“全社会的文物意识、文博意识、文保意识越来越高,到博物馆来参观成为了新的社会时尚。”在回答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关于当前文博工作有哪些新变化的问题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代表说,我国文博事业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考古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同时文旅融合让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更加凸显,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更加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更加精彩。
面向未来,如何开创文博工作新局面?王春法认为,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文物资源,系统完整展现民族复兴伟大进程。健全征藏体系,树立为未来而收藏的科学理念,留存时代物证。同时,积极主动应用最新数字信息技术,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打造更多原创展览品牌。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谈及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王春法说,建设“博物馆之城”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应有之义。“博物馆在保留城市文化记忆方面承担着独特的使命和功能,包括对城市品位的塑造力、对城市发展的引领力、对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力、对城市影响的辐射力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王春法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平台作用,与京津冀三地博物馆加强藏品交流、展览合作,为北京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博物馆之城”,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窦晓玉代表:北京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
作为航天领域的代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窦晓玉代表说,“新”是创新,“质”是品质,要以新技术催生更高品质的新产品新服务,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模式新动能,最终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乃至催生新产业。
“航天的主营产品是‘弹箭星船站’(即导弹、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太空探索是最早运用人工智能的领域。”她说,在人类文明经历人工智能大爆发的今天,传统产业概莫能外,必须向新产业深度转型,实现新升级。航天的研发实验生产基地建在哪里,我们就要“粮草先行”建到哪里;航天建筑需要什么样的功能,我们就应该具备匹配这种功能的设计建造核心能力。
被记者问及对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建议,窦晓玉介绍,在航天产业资源最丰富的北京,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除了央企“国家队”,还聚集了上百家商业航天企业,覆盖了运载火箭、卫星研制、地面设备、技术应用等领域。在北京经开区,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量占全国70%以上,形成了商业航天“南箭北星”的产业空间格局。
今年1月,北京市印发了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提出再用五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作为航天战线的一员,希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和首都航天事业脉搏同频共振,为国家航天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她说。
赵民革代表:打造充满想象力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中阿卫视记者提问,首钢未来如何打造更多的特色IP和网红打卡地?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代表说,新首钢地区因夏奥而生、因冬奥而兴,工业遗存与冬奥遗产交相辉映,呈现出山水融合、冰火交织的独特魅力,“这一宝贵资源,为未来发展留出了丰富的产业空间,为打造‘一起向未来’的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描绘了充满想象力的发展前景。”
他介绍,首钢逐渐形成了两条发展路径。第一条是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1+3+X”的高精尖产业格局。“1+3”即重点聚焦科幻产业特色赛道,加快科创资源和相关企业汇聚,并同步发展互联网3.0、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三个产业方向;“X”即围绕“体育+”“文化+”,拓展新消费。下一步还将深化服务场景融合,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器、新兴产业引领者和文化创意融合地,成为首都长安街西轴线上重要城市功能区。
第二条路径是打造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点燃京西热度和活力。2023年首钢园入园客流量突破1200万人次,具有独特魅力的消费场景正在形成。除餐饮、住宿等基础性消费外,还集中了大量的会展经济消费、健康乐活消费、科技体验消费。赵民革介绍,很多骑行爱好者购买专业自行车,攀岩爱好者购买专业攀岩装备,第一选择都是首钢园,科幻产业溢出形成的元宇宙消费场景也受到市民追捧。“我们未来将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首发首秀首展’荟聚地,建设京西品质消费标杆。”
林尚立代表:落户通州是中国人民大学发展的重要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今年9月即将先期运行。在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将开展哪些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代表回答了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的提问。
林尚立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大学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肩负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人才的任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时间紧迫。
“落户通州是中国人民大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林尚立说,我们一直把通州新校区作为“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一个战略平台和空间,未来将把新校区建设与城市副中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经济、法律、政治、外交等方面人才供给具有强大优势,要加强人才培养,服务北京人才多方面需求。用好学校的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为服务北京发展、京津冀地区发展提供专业决策咨询。通过通州新校区建设,助力城市副中心全面提升人文品质、增强历史底蕴。
雷军代表: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向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代表提问,作为民营企业家,一直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的底气何在?雷军回答说,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在于超大规模的本土市场、极其完善的产业环境、优秀出色的工程师队伍和人才资源,还有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这都让企业坚定了信心。
“小米下定决心走硬核科技之路,深耕底层核心技术,全面推进高端化、全球化,小米手机销量连续14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小米汽车发布后,已形成‘人、车、家’的全生态产业闭环。”雷军说,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北京企业,小米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北京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因此小米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和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把小米汽车干好、干成,不让全国用户失望。”
来源:北京日报
文章推荐
5% !“奋力一跳”能实现的目标→财政部:今年将研究出台减税降费政策
霍启刚再谈梅西风波